requestId:68d02f971310a4.91653381.
新華社貴陽12月4日電 題:非遺傳承人和他的“銀匠平面設計村”
新華社記者羅羽
看到自立冬以來,“經典大圖小村”里還有一批批游客前來游覽、體驗,45歲的王國春感慨地包裝設計說:“這里‘麻雀雖小品牌活動,五臟俱全’,很有看頭模型。”
王國春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他口中的“小村”,名叫“銀匠村”,是一個坐落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卡拉村東部的“村中之村”,由他投資、設計、建造。在這里,游客可以體驗苗族銀飾鍛制、蠟染、刺繡、包裝盒古法造紙、鳥籠制作等多種非遺項目的設計、加工過程。

這是卡拉村一角(11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銀匠村”依山而建,占地面積50畝,共有房屋30多棟。遠遠望去,房屋高低起伏;游走其中,亭臺樓閣,廣告設計別樣新穎。王國春說:“雖然名叫‘銀匠舞臺背板村’,但實際上是集合了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遺村’。”
“我的目標是實現非活動佈置遺項目的‘產業集聚’和‘文化融合’。”他說,丹寨縣擁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0項,長期以來,這些非遺項目呈現分散發展狀態,技藝傳承也有待深入開展。
打小跟著父輩學習銀飾鍛造的王國春,長大后以銀飾為業,策展先后創辦了自己的銀飾公司和品牌。創業過程中他漸漸意識到,“非遺項目必須形成凝聚力。”經過多年準備,他最終選擇在卡拉村將“銀匠村”的夢想付諸實踐策展。

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卡拉村,銀飾鍛造技藝傳承人王國春在鍛造銀制器具(11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卡拉村是‘鳥籠藝術之鄉’,具有一定知名度,且背靠景區、客大型公仔流穩定,村民也很支持。”王國春說。從經典大圖2019年開始,他就馬不停蹄投入建設:首期修建擁有數千平方米的研學基互動裝置地;二期聚焦“銀匠村”主體打造,今年5月基本沈浸式體驗完工。
“村里的建筑風格以當地少數民族建筑為主,輔以創新設計和裝飾。”王國春說,包裝盒他收購了40棟丹寨當地群眾廢棄的吊腳樓,將它們打散運回、活動佈置組合重建,讓它們煥發了新生命。
筑好巢還得引來鳳。“我先后與黔東南州多家高職院校合作,優先保障‘銀匠村廣告設計’的研學發展和技藝傳承。”王國春說,在此基礎上,他邀請當地十幾名非遺傳承人入駐“銀匠村”,并積極宣傳、吸引客流。
29歲的張人形立牌義蘋是一名蠟染技藝非遺傳承人,帶動當地數十名婦女從事蠟染制作。“我們主要生產、銷售蠟染產品,入駐‘銀匠村’半年來,我為更多學生和游客傳授蠟染技藝,讓更多人了解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拓展了增收渠道。”她說。

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大型公仔卡拉村,鳥籠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王秋(右)在編制鳥籠(11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非遺項目互動裝置要走好文旅平面設計融合、創新發展的路子,才能取得更大成功。”34歲的平面設計王秋是卡拉村的一名鳥籠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過去,制作鳥籠是全家的主要收入來攤位設計源,今年入駐“銀匠品牌活動村”后,她把鳥籠制作技藝與研學深度“捆綁”,開幕活動走上了一條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子。
據介紹,近兩年來,盡管受到疫情影響且工程是分期完成,“銀匠村”依然吸引了超過40萬人次的學生和游客前來游覽體驗,并帶動上百人實現就業。

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卡拉村,蠟染技藝非遺傳承人張義蘋(前)在畫蠟畫(11月16日攝)。展覽策劃奇藝果影像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我對未來充滿信心。”王國春說,他計劃打造20多棟非遺工坊,進一步完善“銀匠村”的功能和產業布局,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啟動儀式客前來。
TC:08designfollow
發佈留言